领取MOLI红包
四十多年前成为风靡全国的“偶像”,如今百岁的他却这样说……
发布日期:2025-01-03 18:38    点击次数:158
编者按 中国著名英语教育家陈琳教授是重庆南开中学1940届校友,他为中国外语教育事业奋斗了70多年,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百岁的他依旧初心不改,对教育事业充满热忱,其精神令人敬佩。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陈琳教授的故事。 Read China Daily DAILY! 一句40年前的“广告语”,为什么会让人念念不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广播电视英语风靡,成为火遍全国的教学“明星”,到底有多轰动?新时代的中国英语教育,又该如何开展? 这一切,都要从一位“百岁教书匠”说起。 今年4月30日,是中国著名英语教育家陈琳教授的第100个生日。在百岁生日前夕,我们有幸再次拜访了老先生。   Read China Daily daily 老先生全身心投入外语教育事业,多年来“退而不休”,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retired but not tired。 直到去年9月,陈老才因身体原因停止工作,但虽已百岁,他的头脑依然十分清楚,还保持着每日阅读的习惯,《中国日报》(China Daily)、《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等是他的必读报刊。 我们专程给他带来一张6年前他出席中国日报社活动并发言的照片。他仔细端详着,露出孩子般开心的笑容,还给我们讲起了一段多年前和China Daily的趣事。 陈琳在1981年《中国日报》创刊伊始就被该报聘为顾问。40年前的1982年,为庆祝《中国日报》创刊一周年,陈琳开创性地使用了“Read China Daily DAILY”(每日阅读中国日报)的广告语,被大家津津乐道。 陈琳曾在2006年这样用英文写道当时的这段经历: I must confess that over the past 25 years, I have come to like this English title more and more, with the deepening of my love for the paper. One minor event in my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Daily was a rather amusing but memorable one.  In 1982, China Daily celebrated its first anniversary. At that time, Katherine Flower of the UK and I were helping with the broadcasting of the British English-teaching TV programme "Follow Me."   Soon after that, the editorial board suggested that Kathy and I could help them with their publicity programme. So the two of us appeared in a CCTV ad in which we sat at breakfast table reading China Daily. We raised our heads and said to the audience, smiling: "Let's read China Daily DAILY." We thought it was very clever and enjoyed it. 1982年,中国日报庆祝创刊一周年。陈琳当时和英国的Katherine Flower共同录制英语教学节目《跟我学》。 有一次俩人出现在央视的广告中,坐在餐桌前读《中国日报》。然后抬起头,对着观众们微笑着说:“Let's read China Daily DAILY”。 陈琳当时觉得这个主意诙谐有趣,很是喜欢。40年后,我们旧事重提,老先生这样说: 在陈琳的建议下,中国日报社自1993年起陆续创办了专供学龄前儿童至大学生阅读的不同语言水平的英文周刊——《二十一世纪报》系列,为各层次和各类学校提供了高质量、有趣味的课外英语读物,被许多学校用于英语教学的补充材料,陈琳评价其为“an open classroom without walls for all English learners.” 2016年12月16日,由中国日报社主办、二十一世纪英语教育传媒承办的“不忘初心 坚守教育”2016英语教育行业年度大会在北京举行。陈琳教授为大会致开幕辞。 期颐之年 ,陈老最关心的还是当下的英语教育话题: 多少年来,我们大家学习外语、提高外语能力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需要。通过英语教育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是我们的根本任务。  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和其他外语能力,不仅是为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服务,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重要任务。 Students with a good mastery of foreign languages need to accumulate knowledge in other professional aspects so that they can better contribute to national developmen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the major initiative of "creating a commo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 与周总理的一次会面 陈琳1922年出生于北京,1937年随家来到四川,先后在重庆及成都上学。1944年在燕京大学就读时,应招为美国援华空军(飞虎队)任翻译,他为自己有机会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了一点工作而终身感到欣慰。抗战胜利后,陈琳与家人迁往南京。 1946年夏,他转学入南京金陵大学就读三年级。1948年夏毕业,被聘为金陵大学外文系助教。1950年进入北京外国语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任教至今,投身外语教育事业70余载,成为新中国外语教育的亲历者、开拓者、引领者。 陈琳教授的“一条龙”英语教育理念颇具声望,而这背后的起源,还与他和周恩来总理的一次会面相关。 上世纪60年代初,教育部组织召开了一个小型外语教育工作会议,陈琳受学校委派参加。在会议上,他见到了周恩来总理和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 会上,周恩来总理向大家讲述了当时的政治局面和国际形势,并提出了言简意赅的“九个字”外语教育发展方向:“多语种、高质量、一条龙”。 意思是说,英语教学,要从儿童抓起,要形成一个从小学到大学的、像龙首、龙身、龙尾一样分阶段但连贯一体的学制,不能脱节,要一抓到底。 年轻时的陈琳。图源: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站 对于这次会议,陈琳曾回忆到: 那是我一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与周总理有这样亲切的接触。他成为在这个世界上我最崇敬的伟大人物。他的“一条龙”的指示也成为了我六十年来在外语教育研究和实践方面的终生课题。 1999年,陈琳担任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研制专家组组长,主持编写并修订国家英语课程标准。2001年,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编制完成并在全国试行。2003年,他又带领专家组编制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这两个文件将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十年英语课程作了总体安排,分为九个级别,建立了基础教育阶段连贯的、系列的课程框架。陈琳说: 通过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标准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制定和实施,从小学直至大学的国家普通英语教育就真正地、完全地实现了周总理当年提出的“一条龙”格局。 在研制、修订英语课程标准的同时,陈琳还主编了一套“一条龙”式的英语教材——《英语》(新标准)。 经过数十年的实践探索,陈琳心目中“一条龙”已经不再局限于自小学到大学的外语课程安排,而是扩展到整个外语教育体系的各个方面,是在外语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材编写和评价方式等各方面都以“一以贯之、与时俱进”的精神体现系统的“一条龙”模式。 1980年陈琳(右)与北外教授大卫·柯鲁克研究教材编写工作 电视“明星”家喻户晓 陈琳的名字为广大公众所熟悉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在全国引起轰动的国内首个大型电视英语教学节目。他作为讲座主讲人和教材编写者,一夜间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明星”。 1978年10月,党中央决定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央广播电台共同播出由陈琳编写教材(4册)并主讲的全国《广播电视英语课程》。 陈老回忆,接到任务后,在短短一个月内克服各种困难完成了教材的编辑整理和节目的拍摄工作,其紧张程度可想而知。 1978年,陈琳(右)在《广播电视英语课程》录制现场 。 彼时的拍摄环境远非今日可比。拍摄期间北京酷热难当。由于噪音大,拍摄时空调必须处于“休息状态”,摄影棚内炙热的灯光让所有的人挥汗如雨。棚内温度高达42度,陈琳却必须穿着中山装出镜,正襟危坐,细致而耐心地讲授每个语言点,任细密的汗水顺着脸颊不停地流。 “那时候每拍摄几分钟,工作人员就要喊停给我补妆,后来他们索性搬来大冰块给现场降温。条件艰苦,大家却热情高涨。”陈琳回忆道。 然而,这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节目一经播出即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轰动,好评如潮。当时电视台每日接到的关于节目的信件达上千封。从1978年至1983年,先后讲授5年时间,掀起了全国英语学习的高潮。《广播电视英语课程》教材销售量仅在北京地区就达2000万套。 节目不仅在国内反响热烈,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关注。当时中国刚刚开启改革开放的大门,这档节目也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就在节目播出的第二天,美国《华盛顿邮报》等报纸即在头版刊登消息:中国电视英语的播出,是这个国家改革开放的信号。 陈琳(前排左一)与李先念副总理(前排中)合影。图源: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站 “百岁教书匠” 无论是编纂教材,还是电视教学,陈琳眼中的自己,只是一个“教书匠” 陈琳有个外号:“3UP”教授。因为他上课始终坚持“3个UP”: 第一,无论何时,年纪多大,上课一定要站着,即“Stand Up”,以表对学生尊重; 第二,上课要有激情,声音要大,即“Speak Up”; 第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讲课,绝不拖堂,即“Shut Up”。 课讲得好、课堂互动多、气氛活跃,是师生们对陈琳授课的印象。陈琳的学生们都记得,老师讲课总能寓教于乐,用角色扮演、唱歌等方式活跃课堂,很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这样的方式现在看来习以为常,但是在几十年前的“哑巴英语”时代,却总能令人大开眼界。 2021年9月26日,陈琳参加北外80周年校庆庆典。 因为有腰伤,很长一段时间,陈琳疼痛难忍,腰直不起来,为此他先后做了3次大手术。2012年最近一次手术,他已90岁高龄,但仍坚持要做,声称“不能成为废人”。 手术前,他还立下“遗嘱”,将身体器官全部捐献以作教学研究之用。在这份“遗嘱”中,他写道: 我70年教学生涯,上课时和讲座中从来都是站立着。我愿意我的遗骨永远站立着,继续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服务! 陈琳(右)与国际著名语言学家、哲学家、当代认知科学之父、生成语言学创始人乔姆斯基 虽然年事已高,但陈琳仍然笔耕不辍,近年来连续在报刊撰文,阐述其外语教育改革思想。 2009年,陈琳撰写《从战略高度以科学发展观规划我国外语教育》一文,建言很有现实针对性; 2017年,《新时代需要科学、系统、完整的语言政策》提出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急需一套科学、系统、完整的语言政策…… In the new era,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ust be combined with other disciplines, such as diplomacy, economics, politics, business, literature and art. 陈琳2014年参加外语高考改革论坛 陈琳教授为新中国外语教育事业奋斗了70多年,在新时代他又投身中国英语教育改革,在英语教材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诸多成就,做出巨大贡献。2018年教育部授予了陈琳教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这位教师楷模一直为教书育人的事业奋斗着,在他身上,更有着中国共产党员的风骨。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他常说: 是党的教育使我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使我能有机会在教育战线上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做对人民有益的工作。 只要活着,就要工作。我要争当百岁教书匠! 来源:中国日报双语新闻微信公众号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读短文 答问题 学语法

Powered by Xai 中文站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